甫舉行過第一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,國文科題本與參考答案一公佈,我即下手試作,然而在作答完畢後,我對其中部分試題抱有疑慮。但考量仍有後續的疑義釋復,為表尊重,便靜待端午節結果出爐。

    只是當疑義釋復公佈後,我內心的疑慮不但絲毫未減,而且還生出了更多的問題。深恐這些問題未能獲得完善解決,可能會導致未來師生在國語文教學上的誤解和困擾,因此連夜搜查資料,撰作本文,期盼基測委員會能夠慎重考慮,勿以尊重命題、解題老師為由,輕忽視之。

    本次國文科測驗被提出疑義的共有六題。其中考生張浩宸對第九題提出的看法,其實有其根據,不能輕易否定。原題如下:

 

      下列選項「」中的語詞,何者意義前後相同?

      (A)他憂慮得一夜輾轉難眠

        我從朋友那裡「輾轉」得到消息

      (B)蘇東坡堪稱為千古「風流」人物

        他「風流」成性到處拈花惹草

      (C)成功後的他「躊躇」滿志的接受掌聲

        這案子令法官「躊躇」難斷

      (D)他做事「穩當」,你甭操心

        別混了,找個「穩當」的工作安定下來吧

 

張浩宸提出的看法為:「(D)選項第二個『穩當』無疑是形容詞。但第一個:他做事『穩當』,除非把『他做事』一整個作為名詞,其才為形容詞。但一般可視之用來修飾『做事』(動詞),所以其為副詞。而當兩個詞詞性不同,兩詞的意義即會不同。因此我認為此題無答案。

    張同學對題目詞性的分析是正確的,(D)選項中的兩個「穩當」一為形容詞,一為副詞。負責釋疑此題的教授也沒有反駁。但張同學所言「而當兩個詞詞性不同,兩詞的意義即會不同」則沒有獲得教授的認同。委員會公佈的疑義表上對此題的說明全文為:「語詞的定義,不一定會跟著詞性的改變而改變。如:『你這件事做得很漂亮。』及『你說的話何等漂亮。』兩句中的『漂亮』皆為『精采、出色』之意,只是前者修飾動詞『做』;後者修飾名詞『話』。在(D)選項的前後兩句中,『穩當』皆解釋為『安穩妥當』,只是前者修飾動詞,後者修飾名詞,雖詞性不同,意義仍相同。故維持原公布答案(D)。」由此可見二者的分歧點在於「詞性不同,詞義是否一定不同」上。

    雖然無論如何,利用刪去法,也能得出本題選(D)的結論,但「詞性不同、意義連帶改變」的確是許多人的認知,若解題教授遽加反駁,並定論:「語詞的意義,不一定會跟著詞性的改變而改變。」以基測委員會的權威性,勢必將影響今後所有師生的觀念,非但教師將以此告誡學生,學生也將深信不疑。然而,這真的是一種定論嗎?

    為了求證這個問題,我查閱部分學術論文,見到徐今發表在《辭書研究》期刊上的〈同義詞和詞性──兼談同義詞詞典處理詞性的問題〉一文中,主張:「同義詞是詞滙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,無須詞性相同,根本原因是詞性屬於句法範疇,與概念範疇是一種不完全對應關係。」但他亦提到許多同義詞詞典對這個情況的態度和做法不盡相同,有的甚至截然相反。其中他舉出劉叔新的《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》,便明確表示「同義詞應該詞性相同」;張志毅《簡明同義詞詞典》也抱持同樣的看法。對於劉、張二人的觀點,陳桂成〈同義詞的確認與組合〉一文也表示贊同,他在提要中說:「確認同義詞的主要標準有三:一、基本詞性相同;二、邏輯內容相同或相近;三、感情色彩不得相反,含蓄意義相同或相近。」在《浙江師範大學學報》2003年第1期收錄的〈《爾雅》中的一組同義時間詞──兼談同義詞的詞性問題〉文中,作者方文一也說:「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要以詞滙意義為主,適當注意詞性。」可見雖然學術界頗有意見分歧處,但強調同義詞的判斷必須考量詞性的主張並不在少數。

    何謂「同義詞」?如朝氣的朝,和早晨的晨就是一組同義詞,都指一天當中的早上時分。當然,這次基測考的並不是同義詞,但既然同義詞有這樣的爭議,在同樣的邏輯上,我們不應該否定,判斷一個語詞的意義時,是否該考慮詞性這個問題也具有學術討論的價值。

    在這裡我想引《河北師院學報》上周薦的〈同義詞語聚合應否語法屬性一致〉文中一段話:「在同義詞語的問題上,語法屬性不一致的單位能否建構起同一個集合,歷來觀點不一,眾說紛紜。」綜合這種種觀點,我想我們再回頭看待張同學所提出的疑義,就不難明白他的認知其實只是接受了學界的某一派看法,與解題教授站在不同立場而已。姑且不論教授的專攻領域是否為漢語語法,如果學界經過二、三十年的辯論都未能得出定論,自然更不能以寥寥數語帶過。

    再者,考生王耀增對26題提出的看法也同樣值得我們以更謹慎的態度面對,原題如下:

 

      「國學典籍浩如煙海,初學者往往望之生畏,廢然止步,但這恐怕是怠惰者的藉口。假若我們到一處糕餅舖,看見滿屋子沒吃過的點心,我們會因此而說:『算了吧!還是別吃了』嗎?」這段文字的主旨與下列何者最接近?

      (A)國學典籍雖然十分繁雜,但內涵卻極為豐美

      (B)學者必須窮一生之力,才能初探國學的堂奧

      (C)怠惰者以典籍繁多為藉口,致使國學發展受阻

      (D)面對浩瀚的國學典籍,學習者應有探索的熱誠

 

王耀增認為(C)選項的後一句沒有指明是「怠惰者的國學發展受阻」還是「全社會的國學發展受阻」,在所有格不明的情況下,若解釋為前者,則(C)選項不但可以回應原文對怠惰者好找藉口的批評,也能說明這些怠惰者面對浩如煙海的國學典籍「廢然止步」,因而受阻的原因。

    然而解題教授不但絲毫未回應「國學」的所有格不明的質疑,針對(C)選項,其言:「『怠惰者以典籍繁多為藉口,致使國學發展受阻』前後兩句有因果關係,『……(因),致使……(果)』,本文僅提及『怠惰者以典籍繁多為藉口』,並未提及國學發展因此而受阻的結果,故(C)選項不是最佳答案。」我同意教授對因果關係的分析,但原文中既言「望之生畏,廢然止步」,怎會沒有提到「(怠惰者的)國學發展因此受阻」這個結果呢?追究文意,解題教授顯然仍以「全社會的國學」來理解這句話。所有格不明的問題還是被迴避掉了。

    或有人著眼於「發展」二字,認為若是指怠惰者的國學,則在用詞上有修潤的空間。我也坦言,若是學生作文中出現這樣的句子,我會建議使用「學習」這類的辭彙。但這是主觀的判斷,無所謂對錯,更何況文句通順與否與主旨為何完全是不同面向的問題,豈能作為判斷依據?必須說,在一個以評量學生基本語文能力的測驗中,出現這樣不明確,甚至在學術界都仍有爭議的模糊地帶,乃至於影響學生的判斷,我以為並不符合原先的初衷。

    情急之下倉促撰文,不是為了什麼個人的利益,不過是真心期盼我們的基測委員會能更加謹慎,並以更寬容的心態來接納不同解釋的可能性,如此而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明老師 的頭像
    小明老師

    顧明和國文教室

    小明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